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The Drawing Show @ 大學路




12月初韓國觀光公社舉行傳媒及業界聚餐,找來韓國知名的表演團體 The Drawing Show 和 zemita 作精華演出,當中The Drawing Show
一眾成員在強勁節拍下以不同形式繪畫,新鮮感十足,透過音樂和肢體語言融合動和靜.聖誕假期人在首爾,經韓國觀光公社Tracy 介紹,前往大學路的 The Drawing Show 專用劇場觀看個多小時的 full-length 演出.成員們先以巧妙鬼馬的肢體動作出場,熱絡現場氣氛,然後再帶動觀眾跟著拍子鼓掌,讓他們開始投入.只消兩三分鐘,拿破崙騎馬征戰的英姿即時躍然紙上,令觀眾無不驚嘆.表演者在每幅作品過場時更會把畫作拓印成T恤,送給現場觀眾,令全場陷入歡樂呼叫聲中.

The Drawing Show 的氣氛熱鬧,而難得的是表演者也注入了他們對韓國歷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完場前一幅李舜臣將軍哭悼被火燒掉的南大門,含蓄委婉,也因而加深了外國觀眾對韓國歷史的認識.演出後和表演者閒談,才知道他們原來全都並非美術系出身,而是修讀舞台演出.想起來也合理,雖說繪畫是演出的重心,但更重要的,還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大兵小將》劉承俊



由英皇電影發行的賀歲電影《大兵小將》除了由成龍、王力宏(LeeHom)主演外,其中一個受備注目的演員,就是韓國型男劉承俊。這是他進軍內地電影巿場的頭炮,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除了不斷的練好國語外,他更為電影瞓身上陣,更為此而墮馬受傷。

劉承俊在90年代末出道,是韓國知名的 hip hop 歌手,但其後因兵役問題及不肯放棄美國國籍,令韓國政府暫時禁止他回韓。劉承俊於是便落腳內地出國語專輯,早前更成為成龍旗下藝人。成龍年前看電視,看到劉承俊唱歌跳舞的表演,發覺他擁有一張性格滿Cool的臉孔,於是他向身邊的人說:「這個男仔可以演戲啊!」之後便開始找人接觸他。

為了報答成龍的知遇之恩,劉承俊實行全力演好《大兵小將》的角色,他說:「我在戲中演的文公子,是LeeHom的弟弟,是一個心裡很矛盾的人,身邊的人都慫恿我奪位,要我殺了LeeHom取而代之,但到最後關頭時,我始終都不能對親人下手,還和LeeHom並肩作戰,始終是手足情深。」劉承俊與LeeHom在戲中有很多對手戲,他眼見LeeHom毫不錫身的演出,令他十分敬佩,他笑說:「見LeeHom這麽拼命,我也不要落後。」於是很多武打及騎馬場面,他堅持要親身上陣,有一次在騎馬奔馳之際,繩子突然斷裂,劉承俊就從馬上掉下,幸好他身手敏捷,只是擦傷沒有大碍。

劉承俊的造型是全套戲中最乾淨的,連騎的馬也是白色的,劉承俊笑說:「其實我最初不喜歡自己的造型,太多衫了,因為不可以表現我苦練出來的肌肉呢!」但其實導演又怎會埋沒他苦練而成的好身材,在一場受傷的戲份,他要解開衣服療傷,終於可以讓劉承俊大騷健身成果,事後在場工作人員大讚他的六舊腹肌身形完美。電影將於2月25日本港上映。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10 Corso Como


上兩星期朋友不斷叫甚少看蘋果日報的我留意星期天 Wyman的專欄,細看之下才發現原來素來滿身日本品牌的他,竟然去了韓國過聖誕,而且更擺明以 shopping為旅程主題。香港人對韓國時裝印象模糊,甚至認為東大門的旺角式賣場便是韓國時裝的一切。 Wyman的介紹,或多或少能改變人們對韓國時裝的既有偏見。

到首爾 shopping,不能不到的是江南區的清潭洞。難得的是那裡更有全亞洲首間10 Corso Como 概念旗艦店。品牌由意大利時裝雜志《Vogue》的傳奇主編Carla Sozzani1990年在米蘭創立,08年進軍韓國,品牌名字其實就是米蘭店的地址。與其說品牌賣的是時裝,不如說它是銷售一種生活態度。三層金色建築以樹葉為設計概念,就算不是時裝精,也會被內裡的 Andy Warhol 作品和各式設計圖書及唱片吸引。10 Corso Como當初考慮開設海外分店時,東京、巴黎和紐約也在候選名單之內。首爾能順利跑出,原因是首爾市區古宮林立,甚有典雅氛圍。10 Corso Como落戶韓國,其實也間接提升了韓國的國家形像,證明韓國人也一樣可以有hip 的觸覺。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韓國式離婚


對於韓劇,我從來都是擇善固執的,看的話也儘量挑一些輕鬆搞笑或充滿都市感的題材,亞視長播長有的《好老婆大聯盟》之類的無敵倫理劇,從來都不會也不可能是我那杯茶。不過,近日晚上回家拿著遙控亂按,發現 now select 原來正在熱播去年 SBS 電視台的人氣話題劇《妻子的誘惑》。女主角張瑞希更憑該劇奪得SBS 2009年度演技大賞,眾望所歸。早在這部劇集還未登陸香港前,韓國友人,而且是男性友人,已不斷地對我思想教育,經常 hard sell 這部劇,而他甚至瘋狂到每晚都會儘量留家觀看而在該時段避免外出,令我不禁好奇究竟這部劇集有何能耐。

《妻子的誘惑》全長129集,星期一至五每日半小時,單看牌面格局已知是典型師奶劇。故事描述張瑞希飾演的賢妻恩才發現自己的 best friend 和老公有染,老公與老友決定把心一橫把她哄騙到荒蕪海邊,企圖讓淹死不懂游泳的她。怎料恩才卻大難不死,但胎兒卻不幸流產,痛定思痛的她決定像《家有喜事》的程大嫂般改頭換面,刻意接近負心丈夫,實行復仇大計。橋段坦白說並不特別新鮮,但我卻必須承認即使電視播的已是第53集,我也懶理前文後理,乖乖地連續幾天看了六七集。女主角的復仇大計吸引觀眾,而劇中那不和睦的富裕家庭和爭吵不絕的婚姻,更是讓人驚心,《妻子的誘惑》之所以如此成功,我估計其實是因為它為受婚姻困局束縛的韓國女性出了一口氣,為她們提供了片刻的幻想空間。

婚姻本來已是微妙的學問,放在韓國,更因傳統思想和儒家價值而令婚姻指涉的意義更複雜更繁瑣。聖誕假期到韓國探朋友,朋友的表姐剛巧同樣趁著假期到朋友家小住數天,談話間知道她原來正在與丈夫辦離婚,然而女兒卻被丈夫「脅持」,聖誕假期仍未能與她見面。

當然,人生畢竟不是韓劇,朋友的表姐也不是《妻子的誘惑》中的滅絕使者,面對三歲女兒的撫養權問題,但感茫然無助。難得的是韓國女性比我想像中更堅強硬淨,而且反而沒有平時港劇所見的「家和萬事興」觀點,這位表姐的母親和姨媽,更力勸她不要因為女兒而犧牲了自己餘生的幸福。既然明知和那個不事生產的男人不會有任何幸福,就更應該為自己打算,堂堂正正地透過法律途徑爭撫養權再說。近來友人表姐的心情已漸漸好轉,更積極地找工作準備重投社會,丈夫也終於遵守承諾讓她和女兒短聚數天。她的剛強,倒是令我想起了《妻子的誘惑》的恩才 (當然減去復仇那部分) 。表姐母親和姨媽的話也實在太正確,人生苦短,明知是錯的路還要走下去,何苦﹖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拜託小姐》


有線電視將在1月底播映尹恩惠主演的劇集<拜託小姐>,該劇在韓國播映時,反應卻不如預期,部分觀眾甚至認為尹恩惠的演技太例牌。不過,更值得留意的,可能是和她合演的尹相鉉,他在去年中與吳智昊合演<賢內助女王>﹐人氣狂飆,更獲選為主婦心目中最溫柔男星,更間接帶動了韓國的花樣中年男星熱。在<拜託小姐>中,尹相鉉飾演一名窮管家,為生於富裕之家的姜慧娜服務,其後更與她和財團二世祖掀起三角戀。(1月26日起有線娛樂台逢星期二晚上11時播放)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2PM



對於韓國偶像,我總是無法抗拒的。無他,組合無論男女,個個唱得跳得,而且不少組合更會加入外籍成員,方便打入國際市場。本來我只喜歡韓系情歌,但自從被公司攝影師同事耳濡目染,漸漸也發現一眾偶像的過人之處。最近成為我的熱播曲的,便正是男子偶像組合2PM 的《Heartbeat》,六位成員在 MV 中示範各式流麗舞技,甚至來個無線台慶式的疊羅漢。最有 gimmick 的,還是他們在每次唱 live 時都會在歌曲結尾來個不同版本的編舞。當然,2PM 的成功,也得歸功於極懂包裝及打造偶像的朴鎮榮。 Rain 便是由他一手捧出來,而當今在美國打入 Billboard 的女子組合 Wonder Girls,同樣由他出品,例不虛發。

電影節的 passion


當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其實已身在韓國,參與一年一度的全州國際電影節,看電影之餘同時與韓國老友聚舊。全州國際電影節今年已踏入第十個年頭,對外國人而言,知名度當然沒有十月初舉行的釜山影展高,畢竟釜山影展雖然年輕,但主辦單位目標明確,不用數年時間已令影展有聲有色。遺憾的是愛電影兼愛韓國的我,每年十月都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動身,與釜山影展總是緣慳一面。號稱韓國第二大影展的全州電影節,我倒是去過三四次,總算也能體驗地道的韓式電影節,更何況好友在全州電影節工作,當然能讓我有更 insider的體會。

或者你會認為,全州作為韓國的中型城市,主辦的電影節規模也不會怎麼浩大吧。的確,和剛閉幕的香港國際電影節相比,全州電影節無論在歷史、規模、映期、觀眾人次等各方面都可能相差甚遠。要看世界各地精選電影,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擇其實更多元更豐富。單純從看電影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是成立的。然而,我總認為電影節之所以稱為電影節,當中節慶的感覺和元素也實在重要。大抵全州畢竟人口不多,城市規劃也較簡單。一個電影節,已是城中一年一度的全民盛事。每年電影節期間,來自首爾或其他城市的民眾都會紛紛湧到全州,坐三小時的火車巴士,為的就是看電影。

電影節期間,全城掛滿電影節的宣傳海報和旗幟,而最重要的,是電影節除了播電影,更會舉辦一連串的街頭表演,小型音樂會,甚至在公園裡舉行免費的大型戶外放映,讓電影節成為每一個人的盛事,一次全民皆可參與的嘉年華。我那位在全州電影節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每年一二月,電影節便會開始招募義工。二百餘個的義工名額,總會引來數千人來競逐,足見韓國人對電影的熱情。

韓國人主辦電影節的魄力絕對令我佩服,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尊重。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在播放開幕電影《母親》時,曾因主辦單位在影片還未放映完畢便已進行廣播請大家記得出席酒會,而引起影迷強烈不滿。這種情況在韓國的電影節幾乎不會發生。在全州電影節看戲,影片開始前,總會先播放一段當屆宣傳大使的短片,呼籲觀眾在電影放映完畢時要等 credit 放完才動身離場。難得的是韓國觀眾們非常樂意遵守這個不成文規則,絕不會出現香港戲院credit 一出觀眾便雞飛狗走的浩蕩場面。

Credit 放完,觀眾魚貫離開,更讓我意外的,是電影節的義工早就已在散場的出口恭候,以韓文說出:「多謝來臨全州國際電影節,謝謝你來看電影,請繼續支持和愛全州電影節。」一邊說還一邊報以真摯笑容和心形手勢。我尤其喜歡的是那個愛字。是的,你可以說他們很 explicit 甚至有點肉麻,但在喜歡直接表達感情的韓國,這其實也不算太矯揉。或者,就是因為韓國人充滿 passion 的個性,令我對這個國家如斯喜愛吧。

《追擊者》


是誰的錯?獨力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即使身患重病面無血色,仍得漏夜把女兒丟下,賣笑賣身;曾經是滿腔熱誠的幹探,淪為遊走黑白邊緣的馬伕;本來已經被緝拿歸案的變態連環殺手,因為司法制度漏洞而逍遙法外。一切一切,是社會的錯,是人為的錯,還是制度的錯?《追擊者》導演羅宏鎮拋出一連串問題,讓這部影片在具備驚慄血腥元素的同時,也滲進了他對韓國社會的觀察。

獨立導演出身的羅宏鎮,本身曾拍過兩部短片,難得首度拍攝長片,已能充分駕馭類型,緊扣觀眾情緒。誰是兇手在這部電影中並不是懸念,電影也毫不介意安排馬伕與幽禁了他旗下妓女的殺手一早相遇,甚至讓疑犯迅速落網,反正電影的重點是馬伕如何在明知疑犯犯案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拘留期間內尋找證據提出起訴,從中再諷刺韓國司法制度的問題,以及檢察和警察機關之間的矛盾。全片最特別的,是經常出現十字架和耶穌的意像,妓女被殺害的地點,更是長年在外地的牧師居所。疑犯永明對妓女行兇時特別在關節處施虐,也似乎與耶穌受難互相呼應。寂靜的居民區裡隨處可見的霓虹十字架,更加強了黑夜的肅殺氛圍,也令影片增添了或多或少的宗教意味。雖未至於批判,但卻足以讓宗教與賣淫、殺人等不同的罪作出連繫。

曾主演《慾望的謊容》,現在已躍升成為一線演員的河政佑,在片中飾演變態殺手,冷靜得來也能帶出角色的自卑感。最矚目的,還是相貌行為與氣質都與實力影帝宋康昊相像的金允碩。近乎歇斯底里的躁狂過後,他更得帶著妓女的女兒尋找證據,盡現麻甩中年的無力感,貫徹韓國人的暴烈性格。

韓日愛與恨

上周到京都賞楓,數年沒去日本,一到關西機場,但見旅遊資訊專櫃上貼了數張韓、日旅遊年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柳時元和木村佳乃微笑迎客,象徵韓日友好大團結。到達大阪市區,所有地鐵站除了日文外,也英文、中文及韓文齊備。無他,近年韓國和中國內地遊客漸增,旅遊局當然也得順應時勢,加強對韓國市場的宣傳。

我喜歡韓國,但卻並沒有因此而討厭日本,反而認為兩國間既近且遠的文化差異甚為有趣。韓、日兩國向來愛恨交纏,民族性意識超強的韓國人,雖然一面去日本旅遊觀光購物乖乖進貢,但另一方面卻又同時不忘抗議日本聲稱擁有獨島主權。獨島其實是一個無人小島,可說是另一個釣魚台。然而,國土主權這回事從不分面積大小,關乎的還是國體和尊嚴。韓國人向來感情激烈,除了抗議之外,演藝紅星也紛紛走出來支持政府的抗議行動,當中最令人震撼的創舉,可說是實力唱作歌手金長勛的一系列抗爭行動。為了令國際社會和輿論正視主權問題,他更特別自費在紐約時報等全版廣告,堅持韓國才是擁有獨島主權的國家。韓國報章雜誌也紛紛開設獨島問題專版,列出大量史實,證明韓國自古已擁有獨島主權,日本政府也一於闊佬懶理,並沒就這問題作出嚴正交待。

韓、日兩國在國際層面的明爭暗鬥,其實從沒停息。韓國人一方面欣賞日本的進步,在中國興起前,日本更是韓國學生留學的熱門地點,然而,韓國人卻畢竟對日本仍有複雜的情意結,似乎未能忘懷日本對韓國殖民統治留下的瘡疤,令韓國人對日本有著非常矛盾的情感。

裴勇俊在日本有強大的師奶兵團作後盾,在某程度上其實是文化方面的反殖民,以韓流攻佔日本大眾文化。裴勇俊是否如此俊美當然值得商榷,但如果你問十個日本師奶,相信有九個會對他奉若神明,甚至為了探班而不惜經常遠征韓國大灑金錢。韓流在日本大行其道,連NDS 也要推出裴勇俊與你在身邊的韓文教育遊戲軟件,甚為誇張。反過來說,日本現實卻並無任何一個偶像能像裴勇俊一樣,在韓國獲得壓倒性的支持。韓流在日本大熱一片風光,然而近年日本社會卻出現逆韓流的現象,保守之士更認為韓流之風不可長。當然,社會是開放的,韓流也不見得因此而被打壓。日本人拜倒韓流,但卻同時對韓國日常生活文化甚為不解。雖然韓日兩國都極著重階級和禮節,但日本人的淡薄,卻與韓國人的剛烈形成極端對比,也因此而令日本人對韓國人存有一定程度的偏見。近年韓日跨國婚姻日增,坊間曾出現不少以此為題的生活隨筆,大談兩國生活的差異和趣事。究竟韓國人婚後在日本生活較難適應,還是日本人婚後在韓國居住容易不慣?這個問題,絕對可堪玩味。

企業的搞笑文化


如果你有看韓劇,除了被那些驚天地泣鬼神之生離死別感動得講不出聲,相信也能對韓國的職場文化略知一二。和日本一樣,韓國的企業非常著重階級,強調長幼有序,社長、部長、室長、課長、代理,層次分明。下屬對上級絕對不能直呼其名,更不可能像香港般用英文名來稱呼上司。社長後再加一個 님 (發音:NIM) ,才是得體之稱謂。不過,令我驚訝的,是近年韓國的職場文化原來已靜靜起革命,新一代對保守陳腐的作風已開始默默反抗,更何況部分企業的高層已紛紛由守舊阿伯換成海外留學歸來的新生代,接受能力當然也更強,觸覺也更加敏銳。

早前認識多年的大韓航空傳訊部經理HC特別從首爾飛過來,為的就是向我們推介新型號航機上的頭等和商務客艙。我們一行浩浩蕩蕩地向機場進發,趁著地勤人員打掃與登機前的瞬間體驗豪華機艙,然後再聽他們細說公司的新動向。聽過一堆營運數字,看過一系列的廣告片段,我和 HC開始談起近期聽過的流行音樂,當我不斷告訴他我有多愛偶像組合 2PM,甚至把近期大熱主打歌《Hearbeat》 download至 iTunes自製鈴聲時,他連忙笑說 2PM是他的死敵,因為他是另一組合 Super Junior化身,說完後他隨即把手機拿出來給我看。天,原來他和一眾同事竟然自製 MV,模仿 Super Junior的新曲《Sorry Sorry》,效果極度爆笑,在 YouTube更有二萬多次點擊率。我們一行看著 MV當下起哄,甚至即時上網下載兼把MV投放到大螢幕一起欣賞,成為午餐會的一大高潮。

和HC談起拍這個 MV的來由,他說現在社長的女兒原來正掌管 marketing部門,她有感大韓航空歷來給人的印象過分成熟穩重,希望 re-brand公司形像,吸引年輕人乘搭。在員工派對上,她看到 HC和隊員在台上表演《Sorry Sorry》,頓時靈機一觸,找他們拍模擬 MV,大跳 Super Junior舞,連拍攝手法也幾乎跟足原著,不同的是場地改成大韓航空位於首爾金浦機場的總部。社長女兒更親自執導,兼任剪接,非常有創意。更厲害的,是HC和一眾同事跟獲韓國知名綜藝節目主持人姜虎東青睞,邀請他們上節目表演,令同場的 Super Junior看得目定口呆。十多個同事由部長到代理載歌載舞,確實擺脫了尊卑分明的感覺。當然,在大企業工作不是遊戲,但至少管理層願意讓員工在拼博之餘也帶著 playful的輕鬆精神上班,熱絡職場氣氛,更重要的,是在當今網絡主導的世代,這種創意做法不但不用大灑金錢,更收正面廣告作用,絕對值得借鏡。

胸肌大過天


近期上映的荷里活電影《單身大急救》成為一眾港男港女必看的話題之作,大抵因為片中對兩性關係的描述一針見血,而且笑料不絕,讓中男中女們大有共鳴。令影評人感到意外的,是這部被指為強化男女性別定型,甚至帶著濃厚大男人色彩的電影,竟然是出自三個女性編劇手中。從學術和文化研究層面來看,這部電影或許真的應該讓我們反思性別議題,但實情是我們觀看時卻總會全程投入 guilty pleasure,暫時懶理政治正確。

男女戰爭從來永不止息,片中的女主播最後寧可選了粗獷兼帶點口賤的男主持,也不要那個有俊臉、壯碩身材兼風度翩翩的醫生,這可又會應了電影英文片名所言,是一個無奈的 ugly truth?如果你有留意韓國流行文化,也不難發現韓國人非常崇拜陽剛氣息。這邊廂日本掀起草食男熱潮,一眾草食男不好色也不著重戀愛,寧可自給自足,與女性保持純友誼關係,免除戀愛可能帶來的一切麻煩。

草食男熱潮雖然在韓國也曾引來一陣討論,但始終和韓國人民族性中的強悍性格格格不入,難成氣候。就算如一眾連雙十年華都未到的少男偶像,也得勤練肌肉。既然一眾 boy band 在歌路樣子造型都令人幾乎分不出來,要食糊就唯有靠無敵胸肌,早前因隊長宰範發表反韓言論而受傳媒壓力的組合2PM,成員個個都練就扎實身材,甚至被傳媒形容為雄性激素過剩的勇猛男孩。2PM 的對頭, Big Bang 成員 TOP (原名崔勝鉉)也因男性魅力十足而被稱為「野獸鉉」,隊友勝利也不甘示弱,露出少許腹肌響應。

健身無分年齡,曬胸肌也當然不問老嫩。近期湊熱鬧的,當然少不了在首部主演荷里活電影《義勇群英》中半裸上陣的李秉憲。當他和木村拓哉一同參演新片《I come with the rain》並在釜山影展同台宣傳時,傳媒無不吹捧李秉憲練成完美身材,但木村則以雙下巴步入中年。有趣的是日本男人其實和韓國男人一樣,非常重視男子氣慨,只是當日本開始接受弱男之時,韓國人則似乎更高要求,新生代的樣子可以奶油,但天使面孔下必須具備壯碩肌肉。翻看日本的健身雜誌,模特兒走的多是 slim fit路線,而韓國的則通常找明星歌手,在封面上分享完美居肌。韓國男人如何看自己的身體和形像建構,絕對是文化研究學科的一個有趣課題。

Boy band 與愛國


翻開近期的韓國娛樂報章,相信出現得最多的名字一定是人氣偶像組合2PM成員宰範。話說宰範九月初被發現四年前曾在自己的 MySpace 網頁上發表了不少貶低韓國人的言論,例如說自己很討厭韓國人,想回去美國,又指自己明明rap 得不夠好,但韓國歌迷卻當他是寶,令他覺得韓國人很蠢。報道一出,宰範立即被全國傳媒口誅筆伐,歌迷更對他的言論大表失望,認為他欺騙了他們的信任和感情。雖然宰範事後不斷道歉,並表示當年初到韓國,飲食和生活習慣很難適應,所以才一時衝動說出晦氣話。雖然如此,但宰範似乎仍難平息風波,最後他更選擇退出組合,執包袱回到自小長大的美國。


韓國人向來愛國,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肯定是亞洲數一數二,對他們來說,藝人污蔑自己的國家,比酒井法子吸毒逃亡可能更大件事。所有在韓國長大的偶像,絕對不可能做出這種自取滅亡的傻事。宰範犯禁並不純因他少不更事,而是因為他本身在西雅圖長大和生活,雖然流的是韓國人的血,但很可能愛漢堡多於泡菜。再說,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和重視集體精神的韓國,在意識形態上根本是兩個世界。

韓國人向來重視自己的國家形象,近年政府銳意打造的韓流現象,正是聰明地透過流行文化輸出宣傳韓國的情感價值, 東方神起BoA裴勇俊在日本爆紅,讓日本粉絲乖乖投降。大長今行銷大中華,將韓國飲食精髓和倫理價值全面發揮。如今年輕偶像講錯話,似乎與韓流提升國家形象的政策唱反調,也因而觸動了韓國人的神經。

當宰範揚長回到他熟悉的阿美利堅,想不到的是事件並未因此而平息。他的部分歌迷更認為他所屬的JYP娛樂迫他回美以謝天下, 認為以言論入罪實在不該,甚至以歌迷會名義刊登全版廣告,強烈譴責經理人公司沒勇氣保護旗下藝人。

仔細想想,宰範事件其實在韓國不無先例,數年前同樣在美國長大的跳舞歌手劉承俊,便曾因為逃避兵役,而決定放棄韓國國籍投奔美國,令韓國民眾非常氣憤,認為他身為韓國人,賺了韓國人的錢,卻沒有盡韓國人的責任,結果他因逃役而被禁止踏足韓國,令他改為在內地發展。種種跡象,都在說明愛國這回事無分老幼,就算是hip-hop 偶像,也一樣得注意自己的言論會否過火。有趣的是近年新興組合全都加入會說韓語的外籍成員,例如2PM 中的泰國成員Nichkhun和Super Junior 中的內地成員韓庚,讓組合更國際化,也加強了他們打入亞洲以至世界市場的籌碼,頗有遠見。

「伯母女」」和「伯母男」


月初應韓國觀光公社之邀到首爾和京畿道一遊,行程包括韓國版《花樣男子》的拍攝場地,位於楊平的英語村,內裡更陳列了劇中的道具和真人紙板,讓你可以隨時與偶像零距離。劇中的一眾主角在劇集落幕後依然人氣爆紅,廣告和演出不絕,而當中唯一的女主角具惠善,不但演活了韓版杉菜,近期更頻頻跨界發展,除了籌辦個人畫展外,更出版愛情小說,有血有肉地道盡男女關係。未至於美艷性感的她,正憑著乖巧可愛的親和力,成為韓國新興的「「伯母女」」。

所謂「伯母女」」和「「伯母男」」,其實就是指伯母 (原意是媽媽的朋友們) 喜歡的男生和女生。在首爾期間隨便翻翻時尚雜誌,都可以見到「伯母男」和「伯母女」的專題,而有些雜誌更大做「伯母男」和「伯母女」明星專題。不過,現實歸現實,能稱得上「伯母男」和「伯母女」的,樣子親和行為謙恭原來只是入門條件,更更更重要的,還是出身背景和家庭財力。朝鮮日報主辦的高檔生活周報High Cut,便列明了當「伯母男」「伯母女」的條件,認為他們必須才貌雙全,最好在名門大學出身,單是家境富裕而本身沒有美貌和智慧的,都不能當「伯母男」和「伯母女」。以香港的語境來說,「伯母男」和「伯母女」其實也就是變相的 blue blood 。根據 High Cut 的標準,合資格當上「伯母男」和「伯母女」的藝人,包括本身是韓國知名儒者後人,出身書香門第的柳時元,以及父親是前國政院次長,母親是韓國文化遺產教授的韓國小姐李荷娜。其他入選的,還包括在國立首爾大學畢業的金泰希、父親是韓國某海運集團主席的車仁表,以及憑著自己努力,在紐約大學畢業後回國,先當金融才俊其後轉戰演藝界的李瑞鎮。

能當「伯母男」和「伯母女」當然風光,不過想不到的是一般民眾也會因為這個現象而感到壓力。據韓國一個求職網頁進行的調查顯示,差不多一半的20-30歲受訪者擔心自己的條件不及「伯母男」和「伯母女」,甚至因而感到擔心。其實,當不成「伯母男」和「伯母女」也不用愁,反正人比人比死人,憂慮也是無謂。只要記緊不要當了和港女不相伯仲的「麵豉醬女」便可,下次去首爾,如果你看到一些滿身華服,故作優雅而略帶白鴿眼,手拿咖啡在江南一帶邊走邊喝但小動作隨時出賣本相的女子,恭喜你,你找到了「麵豉醬女」,和她命定相遇。

《重慶森林》的浪漫


身為香港人,有時我對香港的感覺確實微妙複雜。一方面既愛這城市的便利靈活,另一方面卻又被我城的小島小民井底心態嚇壞。最應該當頭捧喝的,是當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都紛紛推陳出新,重新包裝和發掘自己國家的長處和特點作為行銷旅遊策略時,香港旅發局仍然是N年如一日,找幾個 model 拿著一袋二袋滿面歡欣, shopping shop 到天昏地暗,要不就找米奇出來行行企企,所謂的特色全都不是香港獨有。

最近和住在香港三年的韓國記者朋友交談,她也好奇香港其實有很多值得推介的景點,但她作為外來過客也能感受旅發局那只強調消費的宣傳政策。本來打算把自己在港的生活心得寫成隨感出書的她,告訴韓國的出版社自己的計劃時,出版社編輯反問她,香港除了 shopping 還有其他的嗎?令我的記者朋友不住慨嘆。慨嘆的是因為她原本打算花幾個章節來寫王家衛電影裡的香港風景,但換來的卻是編輯的質疑。而我感到慨嘆的,則是香港的膚淺形像原來是如此成功地深入民心。

香港或許膚淺,但原來我們的流行文化對韓國人來說,已是一大賣點。無獨有偶,早前和韓國領事館負責文化事務的韓國女職員交談,她原來也和我的韓國記者朋友一樣,超級喜歡香港電影,也超級喜歡王家衛,當中又以《重慶森林》最深得她們歡心。

對於日本和韓國人來說,王家衛原來仍是神聖的光環,雖然近年的他已不斷在重複自己,但對於韓國女性來說,原來《重慶森林》在她們的浪漫排行榜中仍長年穩居頭三甲位置。她們愛《重慶森林》的理由,除了是因為在片中似乎特別顯得惹人憐愛的梁朝偉外,還有那種很可能是香港才有的都市落寞感。韓國人由於較重視集體的觀念,對於片中那種介乎村上春樹小說與香港中西文化交融下產生的孤寂,有一種新奇的想像。我的韓國記者朋友,當年便是因為看完《重慶森林》,萌生來港生活的念頭,來港工作後她更索性搬了去蘇豪,雖然她未至於要住進梁朝偉那看到半山 escalator 的唐樓,片中的 Midnight Express 也早已面目全非,但身處其中已能滿足她的浪漫想像。從我身邊的韓國朋友的例子看來,他們喜歡的香港,其實不是 shopping 和迪士尼,而是透過銀幕認知的文化體驗。如果我是香港旅發局職員,我估計我會針對韓國市場企劃港產片景點路線,為毫無浪漫氣息的香港找出少許值得來訪的原因,總好過讓人覺得香港原來除了shopping以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情侶酒店變身記


要觀察一個國家是否開放,從其motel 文化的發展中往往可見一班。近年到韓國,除了入住新型 hip hotel 外,我也愈來愈有興趣研究和入住形式新穎的情侶酒店。情侶酒店的傳統源自日本,二十多年前開始傳到韓國。不過,當時的情侶酒店大多衛生水準欠佳,情況有如旺角的上樓別墅,讓人望而生畏。如非慾火焚身,實在也無造訪必要。不過,近年韓國的 motel 文化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情侶酒店不再被視為藏污納垢之地,相反,一如台灣一樣,到情侶酒店漸漸成為放假休閒的潮流,motel 的裝璜也日趨講究,令 motel 本身成了 destination。

日本的情侶酒店,地方雖小但卻很會營造氣氛,想像得到的環境主題都式式俱備,連聖誕老人也可以拿來當情侶酒店主角,令性這回事變得純情化和童話化。韓國的情侶酒店近年也像台灣的情侶酒店一樣,非常著重環境設計,而唯一不同的,是韓國情侶酒店房間比日本的大得多,而大膽程度也與日本的不相伯仲,大大提升性趣。

有趣的是,近年韓國 motel 的角色正漸漸轉變,由最初的交歡性地,演變成多功能的公共空間。Motel 一方面是情侶的熱點,另一方面也向時尚 hip hotel 看齊。最令人欣賞的,是 motel 大部分都會在每間房內設置電腦,對商務旅客來說絕對方便。環境乾淨而收費卻只是酒店五六成的情侶酒店,也因而漸漸成為商務遊客的熱門居停。近期情侶酒店更成為了大學生放課後的聚會場所。他們在房間純粹休息或打機,房租幾個人分,一人可能只需一百幾十,玩晚了就索性在房內睡到第二天,消費算起來和去卡拉OK 無異。從前部分準備應考大學入學試的學生,往往愛離家到「考試院」暫住。所謂的「考試院」,就是房間只有五六十尺,除了床鋪和書桌外甚麼都沒有的簡陋房間,專供希望專心讀書的學子苦讀。隨著情侶酒店的轉型,學生們也開始轉投 motel 懷抱。新型的情侶酒店也愈來愈著重客人私隱,走廊的間隔複雜迂迴,為的就避免住客互相碰面的尷尬情景。不斷求變的情侶酒店,最新的趨勢是將酒店房間當成戶外的 home office,將 motel 性質高級化。韓國的情侶們,難道在翻雲覆雨之前也不忘工作?寓性趣於工作,倒是一個嶄新的工作態度。

讓下廚成為風潮


前幾天到香港某韓國餐館吃飯,但見人頭湧湧,即使預約了也得等上大半小時。等候期間看著餐廳門前的大電視打發時間,才發現原來播的是人氣小生金來沅和權伍鍾主演的電視劇《食客》。食客改編自漫畫,前年底曾拍成電影,佔韓國票房連續數星期冠軍。電視劇版反應據聞不俗,而我光顧的這間餐廳也不落人後,將電視劇中的料理紛紛搬上餐桌,甚麼龍蝦辣炒年糕、養生松茸粥、辣汁牛肋骨以及部隊火鍋等,全都期間限定,配合劇情發展。

韓國人重視飲食,但不像中國菜般變化多端,也沒有日本料理對食物造型和配套的執迷,韓國人講求醫食同源,也就是說希望透過飲食來實踐養生之道。不過,和我同行的韓國女性友人,眼光反而放在劇中飾演為重振祖業聲威而努力的大廚金來沅。本來已粉絲無數的他,更因這套劇集而令人氣更上層樓。無他,雖則韓國男人或男星向來都被要求要有鐵漢體質及巨胸壯臂,但近年韓國女性在追求體格強健男的同時,也紛紛對能下廚的男人大力加分。韓國社會近期更流行 gastrosexual一詞,正是沿襲之前的 metrosexual和 ubersexual對男人的定義,只不過這次講求的是美食 (gastro) 。只要看看近期的廣告和電視劇,便會發現男人下廚成為了新風尚,除了金來沅外,歌手Alex和男星李善均等以新好男人的溫柔形象示人,打破以前男人在家做飯是沒出息的表現的陳腐想法。

正因入廚成為時尚活動,韓國近期也星期了不少烹飪學校,當中較著名的 La Cuisine,就特別為上班族舉行中午料理速成班,學員中至少有四分一是男性。月前的情人節料理班更有大批20多歲的男士參加。韓國購物網站 G Market最近的統計,也顯示購買廚房用品的顧客中,有四分一是男性,數字比去年明顯上升。雖然現時會幫妻子做飯的男人只佔約兩成,但隨著下廚風潮盛行,局面或許會有所改變。更有趣的,是男人參加烹飪班,除了出於興趣和為女友妻子送上驚喜外,其中一個原因竟是因為金融海嘯。部分學習烹飪的男人表示,由於工作朝不保夕,所以打算學煮幾味,萬一將來失業也可開小餐館。另一些參加者則更是因為怕將來找不到伴侶,所以先學做飯。不管目的為何,會下廚的男人,總會令人加分。

男人之苦


要談韓國男人,似乎真是一個談來談去也談不完的課題。《
花樣男子》和《霜花店》中的美男和同志固然值得深入分析
,但這次我更有興趣的,倒是探討一下韓國男人面對失業的
態度。話說早前看完日本電影《東京奏鳴曲》,片中的父親
因為突然被公司裁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基於自尊和面子
,不敢也不愿意跟妻兒提及失業一事,只好每天早上仍然穿
上西裝扮上班。別以為這種 classic case 只發生在日本,
對於韓國人來說,這種心境他們其實也甚為了解。

早前和韓國朋友 L談起《東京奏鳴曲》的劇情,還未看電影
的他已立即搶著說自己也曾上演過電影中父親扮返工的情節
,只是他不是三十多歲面對萬噸責任的男人,而是初出茅廬
的社會新鮮人。L 當年自大學電腦系畢業後,順著志趣找到
在電腦遊戲公司當遊戲設計師,只是後來卻在臨近試用期滿
時被炒,之後的一個月,他每天都準時七時出門,然後到公
司附近的圖書館或公園打發時間,或到韓式桑拿呆上一天。
被炒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而L 最後當然也跟家人從實招來
,在多番努力下,最終也成功重新上岸,投入類似政府工體
制的大企業懷抱,重拾久違的自信。

自信對韓國男人來說似乎真的是脆弱得不堪一擊。韓國首爾
大學精神科教授禹鍾敏最近出版的新書《男人心理學》,便
深入探究韓國男人近年面對的精神困擾,當中更包括為討好
上司而令自己長期處於崩潰邊緣的“上司病”,教授除了指
點迷津外,更指出韓國男人長久以來的男子氣慨信念,也是
令他們無放開的主因。打破性別定型,絕對是韓國男人必須
學習的功課。近期韓國熱播的劇集《賢內助女王》,吳智昊
飾演的丈夫雖然學歷和能力俱佳,但卻無法投入職場生活,
最後要靠老婆用盡千方百計幫他走出陰影,好笑得來也能引
起反思。在韓國做男人,似乎真的不容易。

男色大販賣


隨便和任何韓國人談上幾句,他們今個月的話題必然離不開電視劇《花樣男子》。這部幾年前捧紅了臺灣F4的電視劇雖然至今才有韓國改編版,但同樣無礙一眾少女大嬸的瘋狂。片中以李敏鎬為首的韓版F4所到的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更成為了近期韓國人出國旅遊的熱門路線。同樣成為話題的,當然少不了早前演員一個接一個遇上車禍,以及最近配角張紫妍因厭倦被迫陪客而自殺的駭人新聞。

《花樣男子》愈播愈強勁,但同時也招來不少投訴,從中更讓我們得以窺見韓國臺灣和日本民情之差異。話說《花樣男子》播出後,不少家庭觀眾都打到電檢單位,指劇中的F4經常可以因為有錢而在校園橫行無忌,甚至發生事故後也可用錢來解決問題等等,深怕會因此令青少年觀眾信以為真。韓國的廣播電訊委員會也已表明會就劇中的不當行為作出制裁。

什麼是不當行為從來可以掀起無限爭論,我更有興趣了解的,反而是電視劇的一眾主角如何深化韓國男人或演員給人的定型。我不是這劇的粉絲,但我依稀記得四位主角應該形象頗為中性。不過,來到韓版的處理,F4首領李敏鎬的造型可謂相當陽剛,而且經常在劇中不吝惜身材,大曬胸肌。直男愛 show 肌,而在近年時興的同志題材電視劇和電影中登場的男星也一樣無一幸免。由年前的《愛不悔》,到今年古裝話題作《霜花店》,以致即將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的《洋果子王子》,大部分都是man爆肌肉型。日本式的妖,似乎在韓國仍是有限公司。做得男星, 就不得不露。最有趣的,是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男星可以很毫無保留地販賣男色,比香港更大膽,但只要一拍完戲,他們又會以極保守的言論來澄清和自己有關的任何同志傳聞。《霜花店》男主角朱鎮模向來是韓國同志情人,拍完戲後他更指張東健說知道他和男人吻過後,感覺怪怪,甚至笑說不敢到他家。當中的所謂笑話一點也不好笑,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恐同情結。看來,要社會變得更開放,同志仍需努力。

跨國之戀


最近和曾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友人吃飯,當我提到最近我認識的香港朋友剛開始和韓國人戀愛時,日本通友人隨即雙眼放光,以看破世情的口吻說,我的香港朋友一定會非常溫馨甜蜜。當我還在狐疑這位明明是日本通而非韓國通的友人能對韓國人的戀愛態度有所了解之時,他泰然自若地說他在日本生活五六年,身邊很多日本女性友人都不能敵擋韓國男人的攻勢,無不紛紛投降,西渡韓國嫁作人婦。

韓國男人給人的印象總是粗獷或不解溫柔,但當他們一旦開始戀愛關係,那種溫柔卻原來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日本和韓國雖然近在咫尺,但戀愛和婚姻觀卻也差天共地。日本通友人說,日本女人之所以容易被韓國人攻陷,全因韓國男人在拍拖時可以非常投入和忘我,而且極度黏人。肉麻程度和他們的陽剛外表絕對成反比,近期榮升父親的權相佑,最近便因當了父親而感動流淚,並且經常告訴傳媒他非常愛和敬重太太孫泰英。換成是日本,這種宣之於口的愛意表達便不太可能。

日本男人認為男人應該有男子氣慨,即使在戀愛關係中,也不可以太黏人。如果你到日本旅遊的話,你會發現情侶們都是君子之交式的,有些情侶甚至會拖手,一切私密的親熱,可能只會在情侶酒店或住所發生。日本通友人更說日本人對香港人經常在公共空間攬攬錫錫大感不解,皆因日本人常常認為只要在公眾空間,自己就是被觀看的,所以行動也要特別小心注意。在戀愛的場域中,這種淡然其實頗為無味,而韓國人則像他們的辣泡菜一樣濃烈,所以輕易能令日本女性投懷。

韓日之間縱然矛盾,但有趣的是近年兩地通婚個案不斷上升,也因而造就了不少日本女性紛紛寫書,大談嫁給韓國男人的種種苦樂。這些女子經歷或有不同,但大多認為韓國男人在婚後普遍仍像拍拖時溫柔,最不習慣的,反而是要和夫家的家人相處。畢竟韓國社會的倫理觀念極重,服侍奶奶已是生活必然。不過,最有趣的,原來是韓國和日本家庭的觀念也大相徑庭。日本家庭成員往往總是在飯後各自回房,保持私人空間,而韓國人則剛剛相反,吃過飯後還要聚在客廳,一起看電視劇或喝咖啡。從韓、日家庭觀念的差距,不難看出日本和韓國在私人生活中講求個人主義和集體精神的分野。日本女人愛韓國男人夠溫柔體貼,反過來說,會不會是韓國男人也怕了韓國女人的豪邁?我的野蠻女友等一系列顛覆韓國傳統男女地位的電影確實反映事實,不過,這種顛覆都很可能只在婚前。如何在婚後仍能保持男女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平等,才是最困難的課題。

劇集藝術熱


台灣的文藝青年常有這麼一句話:如果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同樣的語境放在首爾當然同樣合適,不過我相信首爾人近期除了到咖啡館外,還多了一項同樣知性的假日節目,就是逛美術館和畫廊。


韓國當代藝術發展其實已非常成熟,傳統的旅遊書會告訴大家到首爾市必遊位於市區的仁寺洞,到那裡的傳統韓國工藝品店閒逛,逛得累了再到滿街林立的傳統茶院喝杯五味子茶,發思古之幽情。我也喜歡仁寺洞,不過總是嫌其有點 touristy,境況就像我們的荷里活道一樣,不是不好,但總是有點不太對味。早前到首爾一遊,和朋友在仁寺洞約好,循例穿過仁寺洞後,但見一條滿佈古代石牆和樹木的步道,再走十多分鐘,我們便到了近年首爾大 hip的三清洞。三清洞沿路都是別具個性的畫廊和 cafe,當中的 café更是家家不同,有些是美國式的兩層倉庫,有的是當代簡約北歐風格,令我這個咖啡痴心大心細,不得不盤算我的每日咖啡因攝取量是否已達上限。


喝完咖啡,當然要投入這裡的當代藝術世界。三清洞的畫廊大多展出風格較現代的作品,而最精彩的,是部份畫廊內裡展示抽象藝術畫,但外部建築卻是傳統韓屋風格,新舊交融,凸顯韓國的文化特性。能和三清洞新興藝術區匹敵的,還有同樣令我流連忘返的弘大。弘大其實就是弘益大學的簡稱,是韓國最著名的藝術大學,也因而令附近一帶的畫廊特別蓬勃。最令人興奮,是這兒的畫廊除了展出慣常的平面作品,還有不少裝置和錄像藝術的發展空間,而且畫廊職員大多很樂意細心解說,即使不懂韓語,也可以拿英韓對照的單張參詳。


雖說韓國年輕一代大多愛欣賞當代風格作品,然而近日韓國報紙文化版的頭條,卻總是傳統韓國畫的天下。傳統韓國畫突然人氣急升事出有因,事關由有韓國國民妹妹之稱的電視劇《風之畫院》早前熱播,令韓國人對她飾演的朝鮮時代畫家申潤福充滿好奇。更何況,申潤福在當年保守的社會氛圍中,難得堅持理想,甚至不惜女扮男裝,才能跟從師傅學畫,令這位韓國史上首位女畫家更添傳奇。11月份在首爾澗松美術館舉行的朝鮮時代書畫展,便因展出了申潤福的名作《美人圖》,令場館日夜水泄不通,展覽最後一日更有二萬多人次前來參觀,韓國突然掀起藝術熱潮。突然想起,和風之畫院差不多時間播映的電視劇貝多芬病毒,以管弦樂團指揮和小提琴家的故事為題材,令韓國也掀起一股古典音樂熱。透過電視劇來推動藝術文化,似乎比學校教育更有效。

平民紅酒熱



十月的韓國堪稱多災多難,釜山國際電影節開幕當天,女星崔真實因為被指與九月底男星安在煥欠債自殺事件有關,不堪惡毒誹謗而自殺身亡,幾天後變性藝人張彩媛和同志男星金志厚相繼步其後塵,紛紛了斷寶貴生命。當民眾還在為藝人連環自殺事件感到惋惜之際,金融海嘯已在亞洲登陸,而當中韓國更是亞洲重災區之一,令韓國社會氣氛一片蕭殺。和韓國朋友在 MSN 聊天,他們都表示一切壞消息來得太突然,令他們連憂心也來不及。

雖說韓國經濟可能又再陷入困境,而韓圜更由我七月時訪韓的1000韓圜= 港幣7.5元跌至現時的5.8港元,但我總認為韓國人一定能在風暴中支撐過來。說這話不是因為我麻木地愛韓國,而是因為1998年的金融風暴一役中,同樣是重災區的韓國,民眾團結一致,甚至捐出家中的金條首飾助國家解困,那種眾志成城難以令人相信,卻是鐵一般的事實。我的韓國朋友無奈歸無奈,卻難得仍認為既然生活仍得繼續,太過擔心也是徒然。和他在網上談起近況,他倒是滔滔不絕地跟我談起他最近的喝酒體驗,還隨即傳來韓國《朝鮮日報》的相關報道加以引證。

生活再苦,酒還是要喝的。更何況最近在韓國興起的紅酒熱,並非富豪間拿來互相攀比鬥一番的天價佳品大比拼,消費非常平民化,令我那位慣了喝真露的朋友也開始轉投紅酒懷抱,開始研究各式紅酒的特質,學習品酒知識。翻看《朝鮮日報》,才發現原來首爾近來流行紅酒大排檔。在梨泰院和江南一帶的這些號稱紅酒大排檔的小酒吧,有別傳統 wine bar 給人的高貴感覺,走的都是鄰里小酒吧的路線,佐酒小食都是一般韓國燒酒酒吧的串燒和烤五花肉等,將平民美食融入高檔紅酒文化。最吸引的,是同一瓶紅酒,在這些格局像café 的酒吧中,兩萬多韓圜已有交易,比清潭洞一帶酒吧的十萬韓圜相宜得多,因而吸引了很多新生代及大學生光顧,令喝紅酒突然變成潮人指定動作。熱鬧非常的大學生蒲點弘益大學一帶,上月便新開設了三間紅酒大排檔。

紅酒平民化及普及化,已成韓國今年潮流現象,連以紅酒為題材的日本漫畫《神之水滴》,在韓國也登上暢銷書榜重要位置。早前韓國制作公司更特別聯絡神之水滴的原作者,希望能將故事改編成電視劇,而裴勇俊更已落實演出,足證紅酒熱在韓國正是如火如荼。雖然,對於裴勇俊,我還是有莫名的抗拒感,但看在紅酒份上,或者我也應網開一面,期待一下這部紅酒劇集。當然,我更需要做的,是趕快訂好機票,相約韓國朋友到弘大附近的這些紅酒大排檔暢飲,學做紅酒達人。

書店尋寶


香港人去台北,例必會到誠品書店朝聖,然後捧回一大堆自己認為會看但其實註定封塵的小說散文,貫徹我們買完再算的典型香港精神。當然,我不是自鳴清高,因為我也是典型港人,書架上一樣會有兩年前買但到現在仍然原封不動的書。唯一不同的,是我近年的入貨地點已由台北轉移到首爾。每次去韓國,我也總樂得在書店逛上大半天,東翻翻西揭揭,順便以提升自己韓語水平為理由,大安旨意有理沒理大買四方,反正買書不像買其他東西,買得再多也可安慰自己這是精神食糧,並沒浪費。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質疑,韓國書店有什麼好逛?反正賣的書全都看不懂。當然,如果你懂韓語,你自會明白在賣場浩大的書店裡迷失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不過,就算你不懂韓語,我也會建議你到書店走走,因為韓國的書店其實更像是一間百貨公司,內裡除了賣書,還有精品店、唱片店,逛得累了還可在 café 小歇,甚至在 food court吃完午飯再戰。每次我和朋友去韓國的書店,他們也會自得其樂,在任揭任看的雜誌部翻上大半天。韓國的雜誌生態和香港分別頗大,香港式的狗仔八卦周刊,在韓國並不流行,主要周刊都是以新聞財經為主。最有看頭的,反而是那些生活潮流類型的月刊。無論是男裝女裝家居電影建築設計,所有雜誌全都薄則三四百頁,厚則七八百頁,最厲害的,還是這些雜誌會隨書附送大量贈品,所指的贈品 ,便有家居雜誌送出價值數百元的攪拌機、某女性雜誌甚至送出一對金色高跟鞋、不合適的話,也可以買本家居設計雜誌,取其附送的 designer lamp,禮物的豐富程度,絕對讓我吃驚。正因這些禮物如斯浩大,書店更必須在雜誌部特別開闢禮物展示 counter,讓讀者在買書後換領。

韓國人愛讀雜誌,但他們更愛讀的,其實是新詩。大部分書店均會開設專賣新詩書籍的專櫃,韓國雜誌早前更有分析指出,韓劇之所以如此悲悽,某程度上是因為韓國人愛讀詩,習慣了詩中的文藝腔對白和意境。事實是否如此,當然值得商榷。不過,韓國人喜歡閱讀已是不爭事實,各大報章每逢星期六更會撥出四版篇幅,刊載書評和作家訪問。Audio book 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讓經常花時間通勤的上班族能善用時間充實自己。如果你去韓國的話,我會建議你去位處江南或光化門的教保文庫,體驗一下當地人的閱讀文化。

禍從口出


初和韓國友人見面,你可能會遇到一個令你感到十分尷尬的場景。當你跟新認識的韓國友人互相介紹完名字或者工作類型之後,他很可能會突然問你今年貴庚,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他沒有問你的話,那就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你是外國人,不將韓國人的那套應用在你身上,又或者,他可能已從你其他朋友或途徑得悉了你的年齡虛實,不用再查探。

韓國人之所以一見面就要問你年齡,並不是因為他特別八卦,或者他要粗暴地侵犯你的私隱,而是他要知道究竟應該怎樣和你說話。韓國雖然已晉身為高科技先進國,但骨子裡卻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絕對少不了。韓國社會對輩份和階級的重視,更活生生地反映在日常語言當中。韓文中的動詞語尾和結構全部都得因應受話者的輩份而作出相關調整,對於初學韓文的外國人來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事無大小都以最禮貌的語尾 im-ni-da作結,以免得罪人而不自知。

正因韓語的分敬語及普通用語等不同類型,身為韓國人,早就習慣了在這種複雜的語言系統裡遊移。一見面便要問你年紀,目的正是要知道究竟對你應該用敬語還是普通用語。哪怕對方只是大你一年半載,只要他年紀比你大,你都得用敬語。在辦公室裡,稱謂和用語更是壁壘分明,不得差池。資歷或職位比你高的,對他說話時當然要用敬語,而且稱呼他是不能直呼其名。我們常常習慣用英文名來稱呼上司,但如果人在韓國,你就得稱呼他的職銜,稱他為金課長,李室長,又或者直接稱呼對方為課長 nim (尊稱) ,如果你對上司用錯了只適用於朋友之間的動詞語尾,後果絕對不堪設想,哪怕你事後道歉,他也會認定你是故意對他不敬,不分尊卑。

對於不習慣繁瑣敬語系統的我們來說,韓國人對敬語的執著總是讓人驚訝。上月在首爾吃午飯,某位食客因為不小心將咖啡濺在老闆娘身上而發生爭執,兩個熟女互相數落之餘,老闆娘更指控食客竟然膽敢對她說半語 (只適用於朋友或輩份比自己低的人) 而非初次見面時應用的禮貌語,大罵她沒家教,令本來已經怒火中燒的她火上加油,以韓國人的火爆性格,沒有大打出手已是萬幸。無他,當連睡覺或者吃飯這些詞語,在對著長輩說時也可幻化出另一個徹底不同的動詞時,你就會明白韓語語言系統的千變萬化。如果你不太懂韓語,那就記得事事敬語,以免禍從口出。

愈夜愈美麗


人在首爾,少一點精力都是不行的。韓國人不知那來的氣魄,每日上班工時長,甚至在亞洲數一數二已是不在話下,下班後縱然拖著疲憊的身軀,也總會為自己鋪排連串節目,為的可能就是減減壓消消氣吧。說韓國人愛夜晚,先不用到首爾,單看香港那幾間韓國人愛到的飯堂,便已可以參透他們的生活模式。營業時間由中午十二時到凌晨四、五時。某地道韓式快餐店更開宗明義,十時後提供宵夜特別餐單,快餐店如是,大餐館如是。去到韓國的話,你便更能體驗他們那種不夜無歸的生活和心態。

就以我剛到韓國的幾天行程為例,每晚和韓國友人吃完飯,打道回府這四字一定不會在行程表上出現。吃過晚飯,韓國人大多會兵分幾路,愛喝酒的可以到較傳統的韓式酒吧,喝喝韓國特產燒酒,又或者像韓劇主角一樣,在街邊由帳篷搭成的路邊小食檔上吃吃辣炒年糕,來個痛快宵夜。這次到首爾,經友人帶路下去了年青人集中地弘益大學一帶的 hip 酒吧,更是令我大開眼界。酒吧老闆將室內空間劃分成河流一樣,我可以懶洋洋地一邊和友人喝酒聊天,一邊把腳泡在清涼的「小溪」中,名副其實體驗涼意。如果不喜歡喝酒的話,那就應向佈滿大街小巷的 café 進發。韓國的咖啡文化比香港發展得更早更成熟。細心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大部份韓國餐館不問規模不論平貴,都會裝設免費的咖啡機,讓顧客在飯後提提神。九時許吃飯高峰期一過,大小 café 也被各路年青人進佔。一直喝一直喝,一兩點其實已是等閒。值得留意的,是當我們只會在星期五六晚才膽敢放縱一下的時候,韓國人倒沒有所謂假期不假期的意識,即使第二天要上班,之前一晚也照蒲可也。

時鐘指向二時,不少餐館仍然燈火通明,喝醉了也不要緊,到專賣解酒湯的餐館來碗熱騰騰的湯,抖擻一下精神。想回家嗎?首爾畢竟比香港大,不少人都是住在像仁川、水原、富川等車程一兩小時的衛星城市,搭的士的話未免太肉痛。正因如此,韓國的旅館文化也特別流行,趕不及搭尾班地鐵,便索性在日租約三百元港幣,隨處可見的旅館休息。韓國友人說他甚少住旅館,寧可到 jimjilbang (韓式桑拿) 過夜,在那裡來個汗蒸幕後再小睡一會。或者你會以為只有大城市如首爾,才會出現這種愈夜愈美麗的場面,五月初到中型城市全州一遊,只見尋常食店在兩三點仍然高朋滿座,我才明白,韓國人原來真的不用睡。如果不信的話,下次去首爾時不妨到24小時營業的salon 和大型超市看看,熱鬧程度定能讓你咋舌。黑夜的首爾,說不定比日間更 vibrant,更美麗。

燒不掉的民族意識


要數當今東亞,甚至整個亞洲地區民族意識最強的國家,相信非韓國莫屬。無他,千百年來,韓國在地理位置上長期被夾在中國和日本兩大國之間,大韓民族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長期面對壓迫和抗爭的歷史,而也正因歷史因素造成的命定弱勢,令大韓民族不得不自強不息,透過建構國家和民族意識,強化人民對自己所屬土地的感情。韓國人經常都把身土不二這個詞語掛在口邊,正好說明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自豪感。新年伊始,一場無情火把號稱韓國國寶一號的崇禮門(南大門)付諸一炬,大火盡情吞噬一磚一瓦,徹夜狂燒剩下的,就只餘警察奮力抬走的崇禮門牌匾。

從新聞片段中,我們看到韓國民眾對事件表現激動,部分民眾甚至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當中更有民眾在接受訪問時雙眼通紅泣不成聲,表示失去崇禮門比親人過世更加心痛。事件發生後翌日,韓國民眾已化悲傷為憤怒,驚覺國寶一號原來如斯不設防,並無國寶應有的全天候保護。韓國各政府部門在事件中更是互相推卸責任,而文化遺產廳甚至將燒剩的南大門殘骸拿去堆填,再度引來傳媒口誅筆伐,批評政府從救火一刻起已犯下大錯,對文物保護毫無認識。連僅餘的殘骸也當作垃圾處理,更是不肯吸取歷史教訓的表現。一場大火,燒掉的不單是看盡首爾六百多年變遷的南大門,更是大韓民族的國家尊嚴和多年來辛苦建立的自我形象。

當然,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其實早就融入了生活,甚至流行文化。2月底在香港上映的電影《食客》,以敦厚善良的宮廷御廚後代和不擇手段的國家級大廚大鬥法為故事主線,重點雖然是《大長今》式的華麗菜式示範及正邪對壘,但也不忘側寫韓國近代被日本殖民的慘痛歷史。影片中更特別鋪排韓國末代皇帝的御廚因不肯為日本人服務,憤而把自己的手砍掉。

N年過去,日本殖民統治者的後代回到韓國,歸還當年的御廚之刀,間接為祖先的侵略暴行道歉。對於歷史感強烈的韓國人來說,即使他們未經歷過日本殖民歲月,也能充分認同片中的民族意識。《食客》將民族意識和美食漫畫元素巧妙融合,當然注定大收旺場,令影片成為2007下半年韓國最賣座本土電影。韓國人和日本人的恩恩怨怨從來難分難解,韓國和臺灣都曾被日本統治長達五十年,然而韓國人和臺灣人對日本的態度卻大相徑庭,非常弔詭。1996年前,日本電影和音樂在韓國都被視為違禁品,直至近年兩地的流行文化交流才有所放寬。想起來,韓流現象席卷日本,裴勇俊宋承憲東方神起神話李秉憲等等等等,將日本女性芳心殺個片甲不留,總算是在文化上報了殖民之仇,一雪前恥。